MCPLive > 杂志文章 > 短兵相接 2010年CPU市场年终盘点

短兵相接 2010年CPU市场年终盘点

2010-12-21王鹏《微型计算机》2010年12月下

2010年即将过去,这一年中,多核心大战已经进入白热化时期。随着AMD和Intel产品的推陈出新,大家可以看到,与Intel频繁的更换接口不同,AMD更加重视用户的接受程度和过渡的兼容性,而相反地,随着Intel年初整合GPU的Core i3/i5系列处理器的发布,核心异构运算大战已经拉开帷幕。面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偏向,消费者更接受哪种方式呢?

AMD稳扎稳打 Intel更新换代迅速

AMD今年的市场策略延续了Athlon Ⅱ和Phenom Ⅱ系列处理器的良好市场势头,保持了AM2+/AM3接口良好的兼容性,以频率和核心数量的逐步提升,进行着稳步的市场扩张,并带来了不少经典明星产品:比如600元~700元价位的四核处理器Athlon Ⅱ X4系列,第一款可以被普通发烧友接受的六核处理器Phenom Ⅱ X6 1090T,当然还包括可以进行开核的Athlon X2 5200+、Athlon Ⅱ X2 220等超人气产品。这些处理器不仅巩固了AMD产品的性价比优势,也加速了多核处理器的普及。

表1:AMD高端Phenom Ⅱ处理器价格参数一览

 核心代号  处理器型号  规格参数  参考价格
 Thuban  Phenom Ⅱ X6 1090T BE
 Phenom Ⅱ X6 1055T
 六核心/3.2GHz/2000MHz/6MB/45nm/AM3/125W
 六核心/2.8GHz/2000MHz/6MB/45nm/AM3/125W
 1799元
 1299元
 Deneb   Phenom Ⅱ X4 965BE
 Phenom Ⅱ X4 955BE
 Phenom Ⅱ X4 945
 四核心/3.4GHz/2000MHz/6MB/45nm/AM3/125W
 四核心/3.2GHz/2000MHz/6MB/45nm/AM3/125W
 四核心/3.0GHz/2000MHz/6MB/45nm/AM3/125W
 1149元
 1049元
 960元

高端方面,Phenom Ⅱ仍是今年的重点,AMD在今年4月下旬发布了首批两款Phenom Ⅱ X6系列六核心桌面处理器,型号分别为Phenom Ⅱ X6 1055T和Phenom Ⅱ X6 1090T黑盒版。Phenom Ⅱ X6系列继续采用Socket AM3接口,整合双通道内存控制器,同时支持DDR2和DDR3两种规格内存。Phenom Ⅱ X6 1055T和Phenom Ⅱ X6 1090T的主频分别为2.8GHz和3.2GHz。除了较高的默认频率,AMD还在该系列上引入了动态加速技术——Turbo Core。按照价格定位,Phenom Ⅱ X6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四核心的Core i7 900系列,AMD在中高端市场采取了更加诱人的“6>4”市场策略。主流级别的Phenom Ⅱ X6 1090T市场售价在1799元左右,而定位类似的Core i7 950市场售价要高过其600元以上。而在实际测试中,拥有六个物理核心的Phenom Ⅱ X6 1090T处理器,比只有四颗物理核心的Core i7 900系列处理器在多线程运算中表现更好。

表2:AMD Athlon Ⅱ系列处理器价格参数一览

 核心代号  处理器型号  规格参数  参考价格
 Propus  Athlon Ⅱ X4 640  四核心/3.0GHz/2000MHz/1.5MB/45nm/AM3/65W  690元
 Rana  Athlon Ⅱ X3 445
 Athlon Ⅱ X3 440
 三核心/3.1GHz/2000MHz/1.5MB/45nm/AM3/65W
 三核心/3.0GHz/2000MHz/1.5MB/45nm/AM3/65W
 489元
 430元
 Regor  Athlon Ⅱ X2 255
 Athlon Ⅱ X2 250
 Athlon Ⅱ X2 245
 Athlon Ⅱ X2 240
 Athlon Ⅱ X2 220
 双核心/3.1GHz/2000MHz/2MB/45nm/AM3/65W
 双核心/3.0GHz/2000MHz/2MB/45nm/AM3/65W
 双核心/2.9GHz/2000MHz/2MB/45nm/AM3/65W
 双核心/2.8GHz/2000MHz/2MB/45nm/AM3/65W
 双核心/2.8GHz/2000MHz/1MB/45nm/AM3/65W
 429元
 399元
 389元
 360元
 285元

在中低端市场上,AMD依然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,一方面通过不断提升Athlon系列处理器的频率来保持自身产品线的活力。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,经过一年以来的不断升级,大部分AMD Athlon处理器主频均达到或超过3.0GHz。例如双核Athlon Ⅱ X2 255的频率达到3.1GHz,这与Core i5 600系列的频率相当,对游戏玩家颇具吸引力。另一面,AMD将“4>2、3>2”的策略扩展开来,用Athlon Ⅱ X2、X3、X4核心系列细分中低端市场,与对手产生错位竞争。例如Athlon Ⅱ X4 640四核处理器售价不足700元,而实际性能,特别是多线程性能却优于售价更高的Core i3 540双核处理器。面对架构老旧,规格缩减严重的Pentium E6500系列处理器,Athlon Ⅱ X3系列处理器的优势就更加明显。加上人气始终居高不下的Athlon Ⅱ X2系列以及AMD独有的整合主板优势,AMD平台成为入门级用户的首要考虑对象。

Intel处理器方面,他们在2010年继续增加了产品线数量并扩充了接口规范,除了LGA 1366接口的Core i7新品、LGA 775接口的Celeron/Pentium双核处理器,它还发布了第一款将显示核心、处理器核心部署在一块处理器基板,采用Clarkdale核心的融合型处理器:LGA 1156接口的Core i3/i5,以及Pentium G系列,完善了Core i系列从i7、i5、i3、新旧Pentium和Celeron的高中低端布局。经典LGA 775接口的Pentium系列也得以保留和进化,成为进攻入门市场的利器。

Clarkdale核心处理器的大特色就是通过黏合的方式,整合了图形核心(规格详见表1)。被封装在处理器内的显示核心模块采用了45nm工艺制造。这样的整合方式实质上和“传统处理器+北桥芯片”的结构没有多大区别,但是可以看出处理器未来的发展方向,整合图形核心,并促成异构运算将是重点。

在中高端产品线,Intel今年没有什么革命性变化。事实上,在中高端处理器市场Core i7/Core i5系列的竞争力不可小觑。所以Intel只是每个季度推出一些微调规格后的新型号来取代老型号,维持产品线活力。例如Core i5 760通过提升主频和睿频幅度取代了Core i5 750的市场地位。同时针对超频发烧友推出不锁倍频的“K”系列,延续到了LGA 1156平台上。Core i5 655K处理器的超频表现不错,只是双核心四线程的规格略显薄弱,对发烧友的吸引力不足。而在顶级产品线,Intel则推出了性能无人能敌的Core i7 980X六核心处理器,不过由于价格颇高,其8999元的售价只能吸引那些追求性能的骨灰级发烧友。

平台策略各不同,AMD领跑性价比

Intel自从2008年底推出LGA 1366接口的Core i7处理器后,就把中高端平台完全分割开来。今年随着Clarkdale系列处理器的发布,又进一步将LGA 1156接口平台划分出来力争中高端。而LGA 775接口处理器则搭配“3、4系列”芯片组主板扼守低端市场。这样一来虽完成了Intel在桌面处理器市场的布局,即高中低平台完全独立,泾渭分明。但多个平台共存,无疑降低了它们之间的兼容性,压缩了用户的升级空间。消费者如果打算在Intel处理器上做任何升级,那么必须更换主板甚至内存等多个配件,对用户资金形成极大浪费。在Pentium4时代,购买低端Celeron处理器的用户,还有日后升级为高端Pentium4 XE的机会,但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。而且,后续将要发布的全新Sandy Bridge系列处理器又将再次改变接口,改为新的LGA 1155和LGA 2011接口。用户想要升级,必须再次更换整个平台,不仅颇为麻烦,而且将带来一笔不小的开销,实在不是DIYer所追求的优选方案。

表3:集成了显示核心的Clarkdale处理器价格参数一览

 核心代号  处理器型号  规格参数  参考价格
 32nm Clarkdale  Core i5 670
 双核心四线程/3.46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87W(700MHz)
 2099元
   Core i5 661
 双核心四线程/3.33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87W(900MHz)
 1750元
   Core i5 660
 双核心四线程/3.33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73W(700MHz)
 1700元
   Core i5 655K
 双核心四线程/3.20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73W(700MHz)
 1599元
   Core i5 650
 双核心四线程/3.20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73W(700MHz)
 1349元
   Core i3 540
 双核心四线程/3.06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73W(700MHz)
 820元
   Core i3 530
 双核心四线程/2.93GHz/4.8GTps/
 4MB/32nm/LGA 1156/73W(700MHz)
 760元
   Pentium G6950
 双核心/2.80GHz/4.8GTps/
 3MB/32nm/LGA 1156/73W(500MHz)
 600元

括号内为显示核心的工作频率,显示核心(IGP单元)均为45nm工艺

相对来说,AMD平台为大家提供的选择更丰富一些,而且搭配自由、灵活。比如:用户选择一个目前主流型号的普通主板就可以支持AMD全系列处理器,从低端的Athlon Ⅱ双核到顶级的Phenom Ⅱ六核,都可以自由搭配,而且无论是搭建整合平台,还是独立显卡平台,都有丰富的芯片组可供选择。对于那些对处理器性能要求很高,而对显示性能没有太多需要的办公客户来说,AMD为他们准备了六核或者四核处理器(例如Phenom Ⅱ X6 1055T等)搭配890GX/880G/785G整合芯片组等多种选择。而这种情况对Intel平台来说,就没有为用户准备任何LGA 1366接口的整合主板,若选择高端的Core i7系列处理器搭配X58主板,就不得不添置一块独立显卡,成本显然更高。事实上,当前主板市场总体价格情况是Intel平台配套的主板价格比AMD平台高出一大截,很多用户投入到Core i3 530+H55主板整合平台的资金已经完全足够购买Athlon Ⅱ X4 640处理器+880G芯片组主板这样的四核整合平台,性价比孰优孰劣显而易见。同时,目前市售的880G芯片组主板大都能很好地支持包括六核心在内的AMD全系列处理器处理器,为用户留下了不小的升级空间,而H55/P55等芯片组面对日后的Sandy Bridge处理器几无升级可能。

表4:高端Core i5/i7处理器价格参数一览

 核心代号  处理器型号  规格参数  参考价格
 32nm Westmere  Core i7 980X  六核心十二线程/3.33GHz/6.4GTps/
 12MB/45nm/LGA 1366/130W
 8999元
 45nm Bloomfield  Core i7 975  四核心八线程/3.20GHz/6.4GTps/
 8MB/45nm/LGA 1366/130W
 7699元
   Core i7 950  四核心八线程/3.06GHz/6.4GTps/
 8MB/45nm/LGA 1366/130W
 2400元
   Core i7 930  四核心八线程/2.80GHz/6.4GTps/
 8MB/45nm/LGA 1366/130W
 2200元
   Core i7 920  四核心八线程/2.66GHz/6.4GTps/
 8MB/45nm/LGA 1366/130W
 已停产
 45nm Lynnfield  Core i7 870  四核心八线程/2.93GHz/6.4GTps/
 8MB/45nm/LGA 1156/82W
 2300元
   Core i7 860  四核心八线程/2.80GHz/6.4GTps/
 8MB/45nm/LGA 1156/82W
 已停产
   Core i5 760  四核心/2.80GHz/4.8GTps/
 8MB/45nm/LGA 1156/95W
 1499元
   Core i5 750  四核心/2.66GHz/4.8GTps/
 8MB/45nm/LGA 1156/95W
 已停产

在多核心处理器推广方面,Intel主推双核和四核处理器,再辅助超线程来标识不同产品系列。但很明显的,目前真正的旗舰级六核产品,Intel还未真正推广,Core i7 980X价格还在8999元左右。反观AMD的Phenom Ⅱ X6系列,价格已经下探到1800元以内,仅是前者的1/5,换言之,AMD的Phenom Ⅱ X6系列性价比更好,在2010年的确让相当一部分用户圆了六核之梦。

同时,我们从Intel和AMD各自的产品名称命名,也可以看出两大巨头的推广策略。Intel的i系列从3起跳,数字越大越好,i7为顶级。但在中档的i5系列,又细分为i5 600和i5 700系列,其中前者为双核心后者为四理核心,价格从1300元~2100元不等,用户装机未免混淆。而AMD的产品系列归结为Athlon Ⅱ和Phenom Ⅱ两条,前者为入门核中端,后者为中高端,每条产品线均有双、三和四核处理器,较为清晰。

MCPlive.cn官方调查:超六成消费者青睐升级潜力更好的平台

在11月底到12月初MCPlive.cn官网“处理器消费市场调查”互动中,共有3937人参与了我们的调查。从下面的统计图我们可以看出,大多数用户并不习惯频繁的更新处理器接口,装机时都有今后将要升级的打算,这一点上AMD平台的潜力显然更大一些。


对于处理器接口频繁更换,你的看法是?

而在第二个问题中,“对于现有CPU集成的GPU核心,你认为?”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,用户对处理器是否有必要集成显示核心的分歧很明显。觉得这技术有意义和完全不考虑的用户基本各一半,后者甚至略多一些,可见多数用户对当前处理器集成的显示核心性能并不满意。


对于现有CPU集成的GPU核心,你认为?

不过从我们所得到的消息来看,明年Intel和AMD都会在“整合”上下足功夫,处理器整合显示核心是大势所趋,相信到时候会出现让用户满意的处理器产品。


对于Intel和AMD目前产品线的命名和划分,你认为?

在后一个针对产品线命名和划分方式的调查问题中,用户还是更习惯AMD直观易懂的核心数量命名法。Intel的处理器由于产品线太多,命名方式有点过于复杂而让人摸不清头脑了。

总结

总的来说,2010年处理器市场稍显沉闷,Intel和AMD双方都没有革命性的产品出现。Intel依旧靠着Core i7系列处理器优秀的核心效能把持着高端市场,而AMD则利用自己的平台优势在中低端市场稳扎稳打,获得了不少局部优势。不过,在竞争激烈的中端市场,两家的处理器产品可谓各有优劣。此时,影响消费者选择的因素就不仅仅局限在处理器本身,平台也成为重要的制胜因素。从我们的官网调查也可以看出,配套的主板升级性是否良好,平台价格是否实惠也成为了左右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。接下来的2011年,Intel和AMD双方都将发布带有革命性质的新架构产品,沉闷的市场无疑会再度充满活力,值得玩家们期待。

分享到:

用户评论

共有评论(13)

  • 2011.01.24 10:51
    13楼

    文章有点偏向AMD,那都说的是事实也没啥问题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11.01.15 15:57
    12楼

    英特尔注重的是性能,而AMD关注的是性价比!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11.01.11 08:51
    11楼

    电脑更新太快…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11.01.08 11:40
    10楼

    一台电脑一般用上4-5年就淘汰,更新换代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11.01.01 12:26
    9楼

    随便了

    (0) (0) 回复
  • 2010.12.25 21:20
    8楼

    TDP 应该是设计散热功耗吧,虽然不等于功耗,但真说不清和功耗有多大差距。 今天测了个C61 1G 3000+ AM2 80G,无光驱的机器。开大电池模式,U自动降频1G后,待机功耗45W~48W(仅主机,下同)。开linx计算,62~66W。从datasheet上看3000+的TDP应该是59W吧。不知道闪龙LE或者速龙BE能和TDP 59W的3000+实际功耗相差多少。

    (0) (0) 回复

用户名:

密码: